您好,欢迎来到 大农场·JT! 去首页
查看全部
    0 已选0
    0

    我的积分

    0

    优惠券

    已领取的优惠券

    何可一日无此君
    2020-07-22 09:36:10发布   浏览 37164    评论数 0

    元 倪瓒 《 竹枝图

    世间风物,各所好焉。周敦颐爱莲,陶渊明爱菊,杨贵妃爱牡丹,林和靖“梅妻鹤子”,汉文帝爱柳。爱竹的,那就多了。苏东坡爱竹世人皆晓。他《於潜僧绿筠轩》中的话市井相传:“可使食无肉,不可居无竹。无肉令人瘦,无竹令人俗。人瘦尚可肥,士俗不可医……”唐朝王维独坐幽篁里,弹琴复长啸;清人郑燮则一生画竹,艺术成就最为突出。

    但若说爱竹第一人,非东晋王徽之莫属。此人爱竹成癖,是地道的“竹粉”和“竹痴”。王徽之,字子猷,是王羲之的五公子。年轻时在大司马桓温那里“办公”,后在皇帝身边做黄门侍郎。南朝何法盛《晋中兴书》卷七称他:“卓荦不羁,欲为傲达”。《世说新语》记载:“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,便令种竹。或问:‘暂住何烦尔?’(王)啸咏良久,直指竹曰:‘何可一日无此君!’”

    “何可一日无此君”遂成传世名言,引得后人叙说无数。唐人宋之问《绿竹引》说:“含情傲睨慰心目,何可一日无此君”;北宋黄庭坚《寄题安福李令爱竹堂》说:“为官恐是陶彭泽,爱竹最知王子猷。……富贵于我如浮云,安可一日无此君。”

    “此君”两字亦成竹子别称。汉代牟融《题陈侯竹亭》说:“岁寒高节谁能识,独有王猷爱此君”;辛弃疾《念奴娇·和南涧载酒见过雪楼观雪》说:“此君何事,晚来还易腰折”;宋人王寂《次韵郭解元病竹·之一》说:“此君清苦少知音,独有幽人忍冻吟”。

    元 吴镇 《 墨竹谱

    这事儿在《世说新语·任诞》《晋书·王徽之传》中也有记载。《世说新语·简傲》还记载,有一次王徽之路过苏州,听说当地有个士大夫家栽有好竹,便欣欣然赶去。那人知道王徽之要来,便洒扫庭园,泡上好茶,在厅里恭候。哪知王徽之照面也不打,径直去了竹林。在竹林流连半日后,便要走人。“主人大不堪”,觉得这人太没礼数了,叫人关上大门不让走。王徽之走不出去,这才想起应拜访一下主人,于是两人坐了聊天,甚是相得。

    当时性情中人率性而为,可见一斑。后来王维在《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》中调侃说:“到门不敢题凡鸟,看竹何须问主人……”

    那是一个文人士子闲得发慌的时代。闲情逸致可以尽情发酵,然后组成旖丽的云团,飘拂在时空中让我们远望。有意思的是士人爱竹,自古皆然,其中缘由又何在呢?这或许是由竹子的“自然之美”和“人文之美”决定的。

    就自然之美来说,竹子挺拔疏秀,青绿丛翠,别有一种风流仪态。所以王羲之在《兰亭序》中以“崇山峻岭,茂林修竹”来叙说兰亭风物。《红楼梦》大观园里,潇湘馆是翠碧飘影的地方,“凤尾森森,龙吟细细”“一带粉垣,数楹修舍,有千百竿翠竹遮映”。林妹妹选住潇湘馆不为别的,“爱那几竿竹子,隐着一道曲栏,比别处更觉幽静……”

    清 孙楷 《竹图》

    中国园林美学中,竹子是绝不可缺的。竹坞寻幽,移竹当窗,粉墙竹影,竹径通幽,都是经典的美学画面。没有竹,不成园。没有竹,中国园林失了清雅之魂。

    在人文之美上,竹子风骨清朗,高风亮节,具有“气节”之象。《诗经·淇奥》里说:“瞻彼淇奥,绿竹猗猗”“瞻彼淇奥,绿竹青青”“瞻彼淇奥,绿竹如箦”,以颂人高德。竹子又虚心淡定,“一节复一节,千枝攒万叶;我自不开花,免撩蜂与蝶”。白居易在谈到“竹品”时说:“竹节贞,贞以立志。君子见其节,则思砥砺名行,夷险一致者……”,把竹子的精神风骨,说得透彻。

    清人张潮《幽梦影》中说:“乔木不可以无藤萝,人不可以无癖。”以此看,爱竹之癖,竟是一种“乔木藤萝”之趣,雅人深致久矣。

    ◎本文原载于《文摘报》(作者秦德君)

    文章来源:搜狐网
    分享:
    我要说两句
    最新评论    |     我的评论